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新時代以來,中國財經以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主線,不斷鍛造新本領、發揮新作用、體現新功能、錨定新定位,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并就健全預算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財政需要進一步在保障和支撐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找到新坐標、起航新征程。
財政不斷鍛造新本領 發揮新作用 體現新功能 錨定新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財政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財政改革有了全新思路。我國財政事業發展改革始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我國財政始終以建立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為工作主線,全面深化預算管理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和稅制改革。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數字化過程中,財政不斷鍛造新本領、發揮新作用、體現新功能、錨定新定位。
財政的新本領是從傳統的政府“收支管平”轉型為宏觀調控第一層面的政策工具。積極財政政策運用稅收政策工具,來調節短期經濟波動并助力長期經濟轉型。2012年,我國開始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2016年大規模減稅降費拉開帷幕。減稅降費不僅降低了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實現了藏富于民,而且助推了企業轉型發展和擴大了居民消費。過去12年,我國減稅降費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這在同期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減負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2023年以后,我國宏觀稅負水平在穩步下行后趨于穩定。調整后的稅制開始發揮自穩定器作用。減稅降費不再是簡單地降低稅率,而是優化稅制。我國現行三大稅種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優化調整。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增值稅鏈條實現了閉環,降低了重復征稅、推動了產業分工。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不同程度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稅負,構建了稅收在促進企業轉型發展和造福個人家庭中的傳導機制。新本領的鍛造使得財政在新時代有了發揮新作用的底氣。
財政的新作用發揮主要是在全面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完成了自我進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不只要更新財政體制機制,還要鑄就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致力于成為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財政新作用發揮具體表現為全力支撐保障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現和重點目標任務的完成。以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為例:2012年到2020年,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6萬億元。財政還在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金融、產業扶貧政策落地實施方面積極起效。在財政支持下,各地方優化要素配置,實現土地增減掛鉤指標跨省域調劑和省域內流轉。按照中央要求,貧困地區將所獲調劑、流轉資金優先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補償、當期基礎設施新建與維護、耕地保護修復等領域。財政通過向扶貧產業貼息貸款并有針對性地提供農業代償補償等方式,增強金融向貧困地區的輻射能力。更進一步,財政還成為脫貧攻堅中區域合作的紐帶。集中表現在協調推進區域間橫向轉移支付制度方面的探索,促進區域間形成協調并進的共贏局面。這說明財政不僅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主力,也是促進互幫互助、均衡發展的樞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深層次體現。而將新作用制度化為財政的新功能,成為財政接續向前的下一步。
財政的新功能體現在治理和調控“雙輪驅動”的現代財政框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國家財政功能進一步提升完善、財政功能進一步強化與拓展。財政在保障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中承擔著復雜而艱巨的基礎性工作。比如,在應對不確定性沖擊時,財政承擔了兜底經濟社會運行成本的重任;財政在成為連接國家、市場、社會和民眾的紐帶時,精巧構思和審慎作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財政體現的國家治理功能而非管理職能,實現了多方互動的良性溝通,展現了充足的協調能力和豐富的功能彈性。實際上,落實落細治理和調控功能頗為不易。比如在統一大市場建設過程中,施行真正統一的稅制來推動區域間市場整合;加大政府投資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設施堵點;擴大政府采購的公共消費來增進民生福利;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財政的新定位錨定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財政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提升站位、加強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研發投入保持較快增長,財政在服務創新戰略和發展大局中應當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根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的數據,僅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達到30782.9億元,比上年增加2826.6億元,增長10.1%;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54%,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1128.4億元,比上年增加361.7億元,占研發經費投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研發研究經費的增長,體現了我國在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和基礎科技研究方面的努力。在面臨較大財政壓力的同時,我國財政在科技領域的支出也表現出增長態勢,顯示了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決心和毅力。
財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找到新坐標 起航新征程
《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財政不斷鍛造的新本領、發揮的新作用、體現的新功能、錨定的新定位,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在新一輪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中國財政朝氣蓬勃地找到新坐標、起航新征程。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決定》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部署,將財政事業發展改革與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緊密結合、高度融合。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推進工作、深化改革,展現財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職責擔當。
二是準確理解《決定》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要義。《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將財政事業發展改革與上述主要工作、關鍵領域有機結合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核心任務。
三是要把改革重點和時間節點統籌規劃。在宏觀調控和戰略規劃上提及與財政發展改革有關的內容,包括: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而在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中,落實好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按照中央要求“倒排工期”,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