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樞紐,對實現新時代科技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挖掘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是實現新時代我國經濟進一步突破和深度發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深度廣度持續拓展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更加系統化地拓展和優化生產要素的內容及組合。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牢牢握住了科技與經濟的兩端,是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樞紐。新質生產力能夠依托科技創新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方面,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產、消費、管理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及資金支持,推動了科技成果的快速應用和轉化。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當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也處處體現著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驅動要素。從產業層面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從技術層面看,我國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已經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吸引力,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當前,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進一步釋放科技的巨大潛力和威力,挖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潛能,培育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構建創新、創業和創投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
錨定創新這一核心驅動力和競爭力,構建創新、創業和創投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創新生態系統是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礎性、前提性支撐。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產出,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技供給。
一是培育優質的創新土壤,打造創新生態優勢,提升“硬科技”實力。一方面,要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系統性、組織性創新發展,政府主導、協助推動建設一批集群性的科技創新聯合體,有效優化科技創新資源要素的配置,以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和產業發展趨勢為導向,科技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相結合,聚焦高新技術、前沿技術、戰略性新興技術、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的突破性發展。另一方面,跨越邊界,加強多方主體的協同性創新參與,打造系統性的科技創新協作平臺,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強化政府的主導性和企業的主體性創新地位,鼓勵在政府組織引導、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高校科研院所協助等多方參與的形式下有意識地進行協同創新,打造創新平臺,互通科技創新信息,打破信息壁壘。
二是開辟發展創業新領域新賽道,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政府支持和協助設立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的創業項目;強化創業組隊合作和創業成功示范引領,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帶動科技人才領銜創業;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和輔導,塑造優質的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從科研人才中培育一批綜合性的科技型企業家;重點針對科技型創業企業的成長特點,在人才引進、引資融資、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精準的幫扶服務。
三是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創投賦能科技創新。發揮創業投資、基金管理等機構的投資賦能作用,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培養創業投資隊伍,以國有股權投資基金等引導和帶動創投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領域,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等投資賦能科技創新發展,出臺對行業“募投管退”各個環節的支持性和監管性意見、細則。
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先立后破,在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同時,注重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向“未來化”“高端化”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需要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研發和轉化,塑造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向升級,形成以科技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高水平、高質量的生產力基礎。
第一,分區域、分重點、分環節地進行產業戰略布局,并因地制宜靈活制定發展策略,形成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提升整個經濟結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以深圳市為例,要求統籌各區“搶位+錯位”發展,結合各區資源稟賦布局產業鏈,培育千億級服務業集群,福田區提出打造“全球服務”閃亮品牌,羅湖區提出打造“世界服務商”品牌,鹽田區聚焦“深港”和“海洋”等積極培育獨特的新質生產力,各區根據資源稟賦科學布局產業發展集群,促使產業鏈價值增值。
第二,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實現落地轉化和應用,架起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橋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換。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和轉化平臺,實現人才、科技成果、產業需求的有效銜接,實現從科技創新到產業應用的貫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另一方面,釋放超大規模的國內、國際市場,明確科技成果的功能性應用定位,以市場為導向,從需求側出發倒逼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應用,創造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科技成果“接地氣”才更有經濟生命力。
第三,傳統優勢產業,通過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配合和集群生態的資源配置,逐步實現漸進性或突破性轉型升級。
防范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治理風險
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風險保障機制,防范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重大風險。營造高質量發展新秩序,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一是對于醫藥、生命科學、軍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推進科技倫理體制機制建設,明確科技成果的應用范圍和領域,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細則,形成完善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
二是協同相關科技、產業、行業的社會團體,統籌加強常態化風險監管,建設科技倫理風險識別、風險提示和風險預警數據庫,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保障機制。
三是加強風險管控體系建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一方面,應當完善風險防范體制機制,進一步為科技和經濟的深度融合優化營商環境,有針對性地完善應急管理機制、風險識別機制、人才政策評價機制、產業政策評價機制、安全預警機制等。另一方面,鼓勵、指導和監督企業自身建立風險管控部門,完善內部風險管控體系,防范內外部出現科技倫理、經濟發展、法律監管等各種風險。
四是對于以科技為支撐的信息化流通,防范第三方、消費客戶群體等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風險。明確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部門、平臺、個體的權責,規范個人信息保護、隱私保護的執法運行,完善公益訴訟保護機制,建設統一的以風險規制為導向的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保護機構,應對科技與經濟生活深度融合可能帶來的各種信息安全風險。
(作者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