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造業回流計劃實施多年效果并不理想,美國制造業不但沒有看到明顯起色,反而顯示出積弊下的重重障礙。
據英國《金融時報》8月中旬公布的調查結果,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8月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推進不力,在法案實施首年公布的造價過億(美元)項目中,總投資價值840億美元的項目被推遲了兩個月到數年不等,甚至無限期停擺,占大型項目總數的約40%。例如,臺積電已將其亞利桑那州第二家工廠的投產時間推遲了兩年,該廠是臺積電在當地400億美元投資項目的一部分。這導致臺積電在該地區的供應商也推遲了價值數億美元的擬建項目。
對于《金融時報》的報道,美國白宮發言人羅賓·帕特森表示,項目建設時間表發生變化很常見,美國制造業投資連續六個季度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每個月新增2萬個建筑業崗位。今年6月,卡托研究所赫伯特·施蒂費爾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總裁斯科特·林西科姆曾表示,兩個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制造業總就業人數、產出、訂單和產能利用率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從2021年4月起,美國ISM制造業PMI值就開始回落,到2022年12月降至榮枯線下,至今沒有回到50以上,8月1日公布的數據只有46.8,處于萎縮狀態。
實際上,在經歷了“去工業化”時代后,美國歷屆政府一直希望重振制造業。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奧巴馬到拜登政府,出臺了不少政策,區別僅在于路徑和策略的不同。奧巴馬的“再工業化”,到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再到拜登的“供應鏈韌性”戰略,美國工業戰略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美國在全球先進制造領域的領導地位。
但“再工業化”階段,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并沒有出現明顯回升。按市場價格核算的2023年美國制造業GDP為28047億美元,約為美國經濟總規模的10.25%,低于歐盟的15.3%,也低于此前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美國經濟顯然仍更為依賴金融、文化、科技服務等服務業。
對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制造業回流無力主要因為政府補貼規則模糊、市場環境惡化、需求放緩、人才短缺,以及美國大選年缺乏政策確定性,導致企業改變了計劃。此外,近年來令美國頭痛的通脹問題也使制造業成本大幅增加,對美國制造業形成拖累。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未來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是一個未知數,特別是在財稅政策、海外政策方面以及新能源等產業政策方面都有很大不確定性。此外,不少項目被披露陷入困境后,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能否真正帶來經濟回報和形成競爭優勢,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尤其是美國為此加強了保護主義力度,這些措施傷人傷己,也削弱了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政策效應。雖然,美聯儲今年有望降息,可以逐步緩解制造業的成本壓力,但美國制造業重振路上障礙依然不少,政策實施效應有待觀察。